刚吃完中国这碗饭,转头就把资源端给美国去做菜。这事要不是亲眼看到,真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印尼就这么干了。这两年中印尼关系搞得挺热乎,项目一个接一个,投资也没少砸。结果2025年6月中旬,印尼突然对外宣布,欢迎美国参与他们国家的镍矿开发。就在我国企业刚刚敲定一笔大项目不久之后。
这操作,确实有点“背刺”的味道。2025年6月中旬,印尼经济统筹部长公开表示,欢迎美国企业参与本国镍矿开发,还称“美国技术能够帮助印尼提升加工能力”。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外交场面话,没当回事。但细看时间点,味儿就变了。那会儿正值特朗普政府对外放狠话,说2025年6月22日是他给各国谈判关税协议的最后期限,不答应就加税。印尼这时候伸出橄榄枝,怎么看都不像是“巧合”。
更讽刺的是,在这之前,我国企业宁波普勤时代刚刚在印尼签下一个动力电池生态系统的大项目——从矿山到电池制造,整条产业链全带过去,帮印尼从一个“卖矿的”变成“能加工的”。这不是随便投点钱,是打算真做事、真合作的。结果项目刚官宣没几天,印尼就把镍矿资源分给了美国。这动作,真的让人说不出话来。
其实印尼这套操作,并不是头一次了。2021年他们就突然叫停了我国参与的几个基建项目,转身让日本进来了。那时候大家还觉得他们可能是想平衡一下外部力量。但这次性质完全不同。你把关键资源交到一个跟中国博弈最激烈的国家手里,那性质就不再是“平衡”,而是“站队”。而且是踩在中方刚刚投资完的大项目上,转身就去“投名状”,这事放在哪国都不能忍。
镍不是普通金属,它是标准的军民两用战略物资。从电动车到船舰、再到航空发动机,哪个不靠它?我国目前掌握了全球75%以上的镍精炼能力,付出多少代价才拿到这块话语权,外人可能不清楚。但美国清楚,所以他们早早就把“关键矿产去中国化”写进文件里了。2025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战略报告》明确指出:镍是重点,东南亚是突破口。而印尼毫无意外地被列为“优先合作国”。
说白了,美国不是想帮印尼搞产业,而是想借印尼绕过中国,重建一套“非中国主导”的资源通道。2025年6月25日凌晨,我国商务部正式出手,对印尼的不锈钢热轧板卷征收最高23%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不讲情面。这一招下去,印尼的金属出口链条直接遭重。不锈钢是高度依赖镍的下游产品,印尼一半以上的相关出口都流向中国。这下好了,不锈钢卖不进来,镍矿就算再多,也只能堆着。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在印尼的投资风险,有的甚至考虑转产到越南或马达加斯加。不是说我们不合作了,而是信任这个东西,一旦碎了,不会那么容易拼回去。更有意思的是,印尼国内也开始“炸锅”了。《雅加达邮报》发文称,印尼工业界对政府“过于亲美”的做法感到不安,担心失去中国市场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在印尼本地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开始发问:我们是不是赌错了?
印尼这波操作,其实是高估了自己。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手上有资源,就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今天拿中国的钱,明天给美国资源,后天还能继续谈别的项目。但问题是,当前这个大背景下,不是你想两边都讨好,就能两边都满意。特别是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好说话”了。现在的合作,是讲底线的——你要想长期合作,就得尊重规则,尊重信任。不能一边拿着我们的资金和技术,一边把战略资源交出去,换美国的一个关税豁免。这不是交易,这是投名状。而且还是踩着我们投资的项目送出去的,更是赤裸裸的挑衅。
说到底,印尼并不是不能跟美国合作。中方从来没有要求哪个国家只跟我们打交道。但你不能在吃着中国饭的时候,把锅也端走给别人用。这不是多边外交,这是背信弃义。现在中方已经释放出明确信号:合作可以,但得有个度。印尼的电池项目还在,我们没撤资,也没封锁,但这不代表我们就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倾销税只是第一步,后面怎么走,全看印尼的选择。
未来怎么发展,还真不好说。如果印尼继续在资源问题上向美国倾斜,那中方肯定会进一步收紧合作。有智库分析认为,未来可能在技术转让、设备采购、甚至双边贸易额度上都做出调整。而如果印尼能趁现在重新调整态度,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信任这个东西,你要是摔碎了,就不是“道歉”能修复的。这场因镍矿引发的外交风波,看似只是一场资源合作,其实已经把中印尼关系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几年,中国在全球的对外合作越来越讲“可信度”这三个字。不是谁喊两句“共赢”就能拿到资源,也不是谁拍个照就能签下合同。印尼这次是典型的教训。镍矿风波之后,中方的第一击已经落地。接下来会不会有第二击、第三击,不是我们决定的,是看印尼接下来怎么选路。有些机会,一旦错过,就真不会回来了。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