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松滋市人民法院今日宣判: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犯受贿罪,获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70万元,违法所得全部追缴,上缴国库。昔日署名在足协罚单上的“执法者”,今日站在被告席,令人大感讽刺。
讽刺之处正在于角色的反转:王小平曾是“铁面”形象的代名词。多年间,他的签名在罚单上象征着公正与雷霆;而检方的指控显示,他利用这柄“尚方宝剑”为俱乐部“打招呼”,收受资金累计达645万元。案件一审时,王小平当庭否认受贿,但终究未能推翻证据链的围堵,这段曲折过程再次提醒人们:没有哪一条“高压线”可以只约束别人而放过自己。
近两年,陈戌源、杜兆才等足协高层相继落马,足坛反腐进入深水区,波及协会管理、联赛运行、青训布局等多个环节。王小平案为这轮整治再添重锤,也让公众看到“管纪者”亦不能凌驾于纪律之上。
此案的震动不只在于对个人命运的裁决,更在于戳破了一种集体幻觉——把制度公信力寄托在几个“清官”身上。真正可靠的清朗生态,须以透明程序、权力制衡和公开监督为基石,而非少数人的职业操守。对中国足球而言,反腐只是刮骨疗毒的第一刀;随后更重要的,是把纪律权与商业权、行政权有效分离,让处罚过程接受社会与媒体的全面检视,让任何想伸出的“手”都无处藏身。
在公共信任已经稀薄的当下,每一次从严问责都应成为制度优化的契机,而不是“塌方式”腐败的句点。人走茶凉容易,体制自净最难。足协若想重塑威信,让罚单重新成为公正的象征,必须以王小平案为镜,推动纪检条线与业务条线的流程再造,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评议机制,在阳光下运行每一次判罚、每一笔资金、每一步项目。
反腐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职业足球重新出发的起跑线。纪律之剑只有常磨常亮,才能斩断裹挟中国足球多年的利益链,也才能让球迷真正相信:绿茵场上的每一次哨响,都只为竞技本身。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